郭子仪为什么叫汾阳王的简单介绍
-
接要: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郭子仪为什么叫汾阳王,以及对应的八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本文目录一览:1、唐代政治家郭子仪生平简介6、汾阳王郭子仪和太原...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郭子仪为什么叫汾阳王,以及对应的八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唐代政治家郭子仪生平简介
2、郭子仪是陕西人还是山西人?
3、郭子仪,汾阳王 郭子仪什么来头 具体点
4、郭子仪是什么爵位?
5、汾阳王 郭子仪什么来头 具体点
6、汾阳王郭子仪和太原有什么不解之缘?
唐代政治家郭子仪生平简介
郭子仪,唐朝时期非常著名的 政治 家、 军事 家。安史之乱爆发之后,郭子仪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讨伐叛军,收复了河北与河东两地,被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唐代政治家郭子仪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郭子仪简介
郭子仪早年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在军事上过人的成就,之后接连的通过军功的积累一步步做到了九原太守的程度,后来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整个唐朝陷入到了混乱之中,郭子仪奉命他发叛逆收复失地,不久之后郭子仪就 成功 的击败了现在山西一代的叛军,成为了当时有名的勤王军。
后来郭子仪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手掌大权,郭子仪没有辜负唐肃宗的厚望,很快就平定了河曲一带,俘虏了数万的敌军。之后郭子仪率兵攻打潼关,在很快在他的计策用兵之下,郭子仪很快就一路从潼关打到了陕州,后来郭子仪又先后在攻打长安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一战就成功的收复了长安,然后又连续东征,攻打洛阳,虽然起初战局不利,但是最后郭子仪还是成功的大败敌军,打下了洛阳,自此之后除了河北之外大半的土地都已经被收复了,郭子仪也因此被封为了司徒。
后来在攻打相州的时候因为突然遭遇到了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的恶劣天气,双方将士都睁不开眼,所以双方都一战溃败,于是鱼朝恩趁机败这场大败的责任都推给了郭子仪,在肃宗面前讲了很多郭子仪的坏话,于是郭子仪被剥夺了兵权,但是郭子仪并没有心生怨恨,反而是安然接受了。
后来郭子仪又再次得到重用,成为了元帅,等到唐代宗继位之后,因为奸臣的陷害,郭子仪再次被剥夺了兵权,被任命来督造皇陵,但是这个国家毕竟离不开郭子仪,危急时刻郭子仪还是重新掌控了兵权,又一战收复长安,成为了唐代宗的心腹重臣,之后的日子里郭子仪一直被用来镇压吐蕃,多次对战之中都大败吐蕃,打得吐蕃闻风而逃,最后病逝在了家中。
郭子仪封王
郭子仪赫赫军功被封为代国公,后被晋封为汾阳郡王。现在的人都用汾阳王代称郭子仪,可见“汾阳王”代表着不同寻常的荣誉。关于封号的由来,没有明确记载,猜测是以封地得名,因郭子仪的封地在汾阳,就被封为“汾阳郡王”。
《旧唐书·郭子仪传》提到因河中军乱,皇帝进封郭子仪为汾阳郡王镇压绛州。郭子仪到了绛州之后擒杀李国贞,让在河东作乱的恶人都伏了法。以上说明了郭子仪的战绩,但是为什么封为汾阳郡王却没有得到解释。参照太宗的诏书发现唐朝的刺史就跟古时的诸侯一样,唐代的封号来源于封地。那么肃宗时代依旧依照古训吗?由肃宗以前给予封号的习惯来看,封号同样来自封地,与自己的姓没有关系。
那么古时的汾阳现在在哪里呢?唐宋文献中指出郭子仪的封地就是汾州。如今汾州有关于郭子仪的民间 传说 与之相吻合,一是提到郭子仪曾带领乡亲共同退敌,二是水马村是郭子仪当时的养马地。查看郭氏家谱,上面明确的写着汾阳是郭家的迁出地和世居地,汾阳也有很多关于郭家的记载。杜牧不仅去过汾阳还写过郭子仪,因此杜牧的《云梦泽》也是很好的 历史 证据。因此,如今的汾阳是郭子仪的封地可信度极高。
郭子仪单骑退敌的 典故
代宗曾握着郭子仪的手说“吾之家国,由卿再造”。郭子仪在唐朝中期平定了安史之乱,没想到在晚年还要披甲上阵,为国家散发着余热。他是国家遇到危难、衰败时,能带领国家兴亡的领袖,他的一生都以国事为重。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没有力量、政治腐败,不少节度使拥兵自重。其中有个叫仆固怀恩的,就曾唆使吐蕃和回讫联合对唐朝进犯。回讫和吐蕃的军队所向披靡,一直打到了长安的北面,当时的朝廷十分恐慌,鱼朝恩甚至劝代宗再次出逃。可是因为面子问题,代宗不好意思再逃跑,任命郭子仪击退叛军。
当时的郭子仪年近古稀,手上没有兵马,但他得知因为仆固怀恩的暴毙,吐蕃和回讫正在闹内讧。郭子仪想着自己之前与回讫的官员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想着与回讫官员见上一面,说服他们不战而合。郭子仪的这个想法遭到了儿子们的反对,他们十分担心郭子仪的处境,郭子仪却认为自己是以理服人,挑选了几百精兵就往回讫的军营去。
原来回讫受到仆固怀恩的欺骗,以为代宗和郭子仪都已经死了,这才没有遵守盟约来到了唐朝。郭子仪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趁机向回讫提出联合大唐击败吐蕃的想法,遭到了回讫的回应。后郭子仪和回讫订立了和约。吐蕃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逃走。郭子仪不费一兵一卒,化解了这场本是赢面不大的战乱。
猜你喜欢:
1.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
2. 唐宋八大家之首是指谁
3. 唐太宗的真实历史
5. 按朝代排列古代诗人
郭子仪是陕西人还是山西人?
郭子仪(697-781),中唐名将,汉族,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阳曲。郭子仪本来是陕西人,为什么叫汾阳王呢,这就是他的先祖之地阳曲,已经考证了,阳曲古代也叫汾阳.
郭子仪,汾阳王 郭子仪什么来头 具体点
汾阳王 郭子仪什么来头 具体点
郭子仪早年参加武举,以“异等”的成绩补任左卫长上,后累迁至桂州都督府长史、单于都护府副都护、振武军使、安西副都护、北庭副都护等。
天宝八载(749年)三月,郭子仪升任左武卫大将军、横塞军使、安北副都护,又改横塞军使为天德军使。天宝十三载(754年)春,郭子仪兼任九原郡(丰州)都督、西受降城使、九原郡太守、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不久,郭子仪的母亲、赠魏国夫人向氏去世,他去职返家守孝。
宝应元年(762年)初年,河东兵变后,封为汾阳王,起兵平定叛乱,事后解除兵权。
扩展资料:
后世地位: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太尉中书令尚父汾阳郡王郭子仪”。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郭子仪。
清朝康熙年间,遵循明朝旧例,取古今功臣四十一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有郭子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子仪
君王给郭子仪升官,听完圣旨,为何郭子仪却吓尿了?
因为郭子仪深知也是君王对自己的试探,倘若自己接下圣旨,恐怕自己的家族都难以幸免于难。说起郭子仪也是一个能人异士,而且颇受唐代宗的重用。郭子仪一生立下无数功劳,所以也得到了善终,直到84岁他才安享天年。
历史上很多功高盖主的臣子,基本上没有一个可以善终。但是郭子仪虽然也立功无数,却也过得顺心自然。不过这并不代表君王对郭子仪没有任何猜测和打压,只是都被郭子仪巧妙化解。早在唐代宗刚刚继位的时候郭子仪就遭到了猜忌,所以在他被宦官陷害的时候,唐代宗根本就不想给他留机会。不过郭子仪自己有办法,拿出了先皇的特赦令,证明了自己对朝廷的忠臣,这才打消了唐代宗的顾虑。
只不过一些都只是开头,伴君如伴虎,郭子仪依旧是唐代宗眼中的一根刺。在吐蕃攻入长安时,郭子仪再一次为唐代宗收拾了烂摊子,所以唐代宗想要奖赏他。而这个奖赏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为了辩明郭子仪是否有异心。所以在唐代宗封郭子仪为尚书令的时候,郭子仪根本不敢接旨。
因为尚书令这个职位曾经是李世民当过的,若果郭子仪接下这个职位就说明他有谋反之心,因此郭子仪不敢接旨。郭子仪深知这是唐代宗试探自己,如果接旨不光自己性命不保,就是自己的家族也要受到牵连,所以他恳求唐代宗送回旨意。最终唐代宗明白郭子仪是真的忠心耿耿,这才收回旨意,而郭子仪也能够得到善终。
历史上功高盖世者大多不得善终,而为什么郭子仪却除外?
历史上功高盖世的那些名将,有很多都不知收敛,弄得皇帝很下不来台,但是郭子仪却知道谦虚做人,服从皇上的命令,没有私心,所以得到皇上的信任,最后才得以善终。
郭子仪是唐朝著名的将领,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说他是功高盖世呢,他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斗,包括评定了安史之乱,平定了大小叛乱,在吐蕃攻破长安的时候,率兵收复长安,其功绩在当时没有人能和他比肩,可以说天下都是他打回来的。
但是郭子仪和很多拥有很大功绩的人不同,他不主动邀功,一点也不自大,为人低调,行事也十分小心,对待皇上那是忠心耿耿,做人十分坦荡,官员可以随意进出他的府邸,他一点都不害怕,因为身正不怕影子斜,皇帝也完全不同担心,并且也会发现他完全没有谋反的意思,只是为天下老百姓,为了唐朝做事情,是一个真正的忠臣。
郭子仪的能力也很强,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才保证了唐朝的安定,当时可以说是哪里有问题,哪里有了叛乱,没有人解决得了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轮到郭子仪登场了,郭子仪总是把事情解决,保持国家稳定,皇帝也发现了,想要唐朝稳定,肯定不少了郭子仪,即便他功高盖世也没有对他有别的想法,他们一家也都对皇帝忠心耿耿,所以很多人都在朝野里为官,正是因为有了郭子仪才保证了唐朝的繁华,所以他成了少数功高盖世却得以善终的人。
唐朝郭子仪叫什么名字?
本名就是叫郭子仪
别称:郭令公、郭汾阳 所处时代:唐朝 出生地: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 出生时间697年(武周万岁通天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去世时间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六月十四日 主要成就: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洛阳; 击败吐蕃、党项的入侵 官位:太尉、中书令、关内河东副元帅 爵位:代国公→汾阳郡王 谥号:忠武 追赠:太师 郭子仪有哪些功绩?
正当唐 *** 边兵内调,把主要力量用于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西方的吐蕃、党项乘机向东发展势力,唐朝对西北许多地方已失去控制。郭子仪看到这种危机的存在,曾提出建议,但都没引起代宗的重视。不久,吐蕃逼近长安,代宗仓促出奔陕州,郭子仪循秦岭而东,沿途收容唐军散兵,驻军在商州(今陕西商州)。他认为从商州出蓝田(今陕西蓝田),吐蕃自然不敢东进,代宗在陕州也就安全。于是,代宗没再坚持调他东去陕州的意见。郭子仪派长孙全绪率二百骑出蓝田,观察敌情。长孙全绪白天击鼓张旗,虚张声势;夜间多处燃火,使吐蕃不解其意。同时,还有数百人于夜间在长安城中击鼓呐喊,还发出郭子仪将率军到来的消息,这使吐蕃惶恐不安无力控制长安,只得撤离。
自此以后,郭子仪的声望更高了,许多少数民族敬他如神灵。德宗继位后,郭子仪受尚父之称号,并升进为太尉中书令,可说是位极人臣。
郭子仪建立了相当大的功绩,很幸运平安地渡过了他的晚年。甚至,当郭子仪的儿子后来娶了皇帝的女儿,而在夫妻吵架的时候曾脱口而出道:“你虽然自以为是皇帝的女儿,但我的父亲如果要做皇帝的话,也不是办不到的,只不过是没有这么做而已!”这位公主后来气得跑上朝廷告状,毕竟这样的话还是不能够说出口的,这在别人耳中听来可不得了。而这时的皇帝听完女儿告状之后,却只是对她说道:“事实正是如此,这件事是你不对。”反而没有对郭子仪的儿子采取任何举动。不过郭子仪听了倒是非常地惶恐,甚至打了自己的儿子好几大板来请罪。
郭子仪一生也算尽善尽美,富贵始终,八子七婿,也“皆贵显朝廷”。唐史臣裴垧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的确是很高的评价,大概也是他过人胸怀的福报吧。
关于郭子仪有哪些介绍?
郭子仪,今陕西华县人。他出身于一个中层官吏家庭,是通过武举考试走上政治舞台的。唐玄宗天宝八年(749),为横塞野军使,天宝十三年,为天德军(合内蒙乌拉特前旗北)使,兼九原(今内蒙乌拉特前旗西)太守与朔方节度使右兵马使。
郭子仪在军事上大显身手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将,与镇压安史叛乱直接相关。郭子仪有很特别的本事,唐朝 *** 用他为帅就能打胜仗,而一旦遣返他就要战败。受小人挑拨,郭子仪领军在外,多次召回,郭子仪倒也忠厚,从来不含糊,即日启程,这么折腾几次之后,唐朝皇帝反而更加信任郭子仪了。在平定安史之乱中,郭子仪最为活跃而具有代表性。
当郭子仪还没什么名气的时候,有一次军队的食粮曾因失火而被烧掉,他因被问及管理的责任而被押人牢房。就在可能会因重大的过失而被处死的当儿,他碰到了诗人李白。李白与郭子仪谈话之后,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因此就向玄宗皇帝求情,从而使他得以逃脱干系。而后不久,李白因卷入叛乱而要被杀头的时候,郭子仪就以自己的功绩代之而将其救回,来报答其当初的救命之恩。被传为一段佳话。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郭子仪被调任朔方节度使,奉命率军东讨叛军。正当叛军逼近潼关,威胁京师的时候,郭子仪初战获捷,静边军一战,消灭叛军七千人,继又攻下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打通东陵关(今山西代县东),为继续东进开辟了道路。第二年,由郭子仪推荐的新任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攻下常山(今河北正定)。叛军史思明部妄图夺回常山。双方相持四十余日,李光弼向郭子仪告急。郭子仪于四月兵至常山,与李光弼合兵一处,共十万多人,九门(今河北正定东)一战,大败叛军。这时,郭子仪曾经建议,北取范阳,直捣叛军巢穴以减轻潼关的压力,但没有得到玄宗的许可,从而使叛军得以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不久,唐肃宗即位。由于他势单力薄,岌岌可危,于是调郭子仪部到灵武,并以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宰相。郭子仪认为河东(今山西永济)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东下可进东京,西上可取长安。于是,他派人秘密潜入河东,准备内应唐军。至德二年(757年)二月,郭子仪率军从洛交(今陕西富县)进攻冯翊(今陕西大荔),逼近仅一河之隔的河东。河东城内有人乘机内应唐军,杀叛军近千人。叛军守将崔干佑越城逃走,郭子仪乘胜追击,斩敌四千人,俘虏五千人,顺利攻下河东。由于唐军连战告捷,肃宗也由灵武到了凤翔(今陕西凤翔)。四月,即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继续征讨叛军。九月,郭子仪率唐军十五万,逼近长安,与叛军十万人相持在长安西南香积寺北沣水之东。经过激战,叛军全线崩溃,唐军收复长安。郭子仪乘胜东进,追叛军至潼关,杀敌五千人,占领华阴(今陕西华阴)、弘农(今河南灵宝)。这时,安禄山已死,其子安庆绪放弃洛阳,北渡黄河,走保邺(今河南安阳北),唐军收复洛阳。肃宗回到长安,召郭子仪还京。肃宗派人隆重迎接郭子仪于京城以东的灞上,见了郭子仪。感激涕零地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这时的郭子仪兵权在握,肃宗既要重用他,又不放心他,当然只能运用这种笼络的手段。
后来,在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的共同努力下,唐朝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
唐朝大将郭子仪经历七朝,却为何屹立不倒?
郭子仪是武将出身,戎马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不少的战役。所幸郭子仪都没有受很重的伤,平平安安的度过了一生。郭子仪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他朋友遍天下,走到哪儿都能得到帮助,很多事情化险为夷。郭子仪始终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临危受命,不仅造就了国家,也保全了自己。
郭子仪与郭子兴是不是亲兄弟?
郭子仪与郭子兴不是亲兄弟,郭子仪是唐朝的,郭子兴是元末的。
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人。唐朝名将,政治家、军事家。早年以武举中第,入仕从军,累迁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拜朔方节度使,率兵勤王,收复河北和河东地区,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
郭子兴(1302年-1355年),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元末群雄之一,江淮地区的红巾军领袖,是后来使明太祖朱元璋后来能崛起的关键人物。
扩展资料
郭子仪人物生平: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于守孝期间被朝廷“夺情”启用,改封卫尉卿、单于安北副大都护、灵武郡太守,兼摄御史中丞,权充朔方节度副大使,率朔方军东讨安禄山。
至德二年(757),在潼关进攻敌将崔乾祐,崔乾祐战败,退保蒲津。此时永乐尉赵复、河东司户参军韩旻、司士徐景及宗室子锋在城中,密谋作为内应,郭子仪进攻蒲津,赵复等人斩断城墙,打开城门。
郭子兴人物生平:
至正十二年(1352年)春,郭子兴聚集了数千名年少体壮的青年,起兵攻占了濠州。朱元璋前来投奔。门卫怀疑他是间谍,将他捆绑起来,并将此事报告郭子兴。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并下诏命有关部门为之建庙,用中牢祭祀,免除他的邻居宥氏的赋税徭役,让宥氏世代为滁阳王守墓。
郭子仪是什么爵位?
郭子仪的最高爵位为汾阳王。
郭子仪是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传奇。
一,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扭转乾坤的“武状元”。

郭子仪(697—781),祖籍山西太原,出生于陕西华州郑县华山脚下的一个士大夫家庭,祖上是西汉光禄大夫,执金吾。郭子仪身高七尺二寸(约合现代2.16米),史载“(郭子仪)少而英秀,长而魁伟”。
郭家到郭子仪这代时家道已经中落。郭子仪从小修文习武,参加科举考试时他选择了武科。
在崇尚武功的盛唐,人们渴望在为国征战的疆场上建功立业。在以军功立世的时代,郭子仪选择投笔从戎无疑是完全正确的,他是天生的武曲星。
这位英俊少年,在这场大唐武举科考中一路过关斩将,独占鳌头,夺得武科第一名!
大唐最杰出的将领,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郭子仪)
郭子仪高中状元后获授六品左卫长史前往单于都护府任职,多年的边关磨砺,他凭战功升任九原郡太守。安史之乱爆发时拜朔方节度使,收复河北河东河西,拜兵部尚书。757年收复两京长安洛阳,拜司徒,加封代国公。762年平定河中兵变,册封为汾阳王。764年平定仆固怀恩叛乱,单骑退回纥,拜太尉,中书令。
平定安史之乱,平定回纥叛乱,郭子仪,成为了大唐中兴的头号功臣。
郭子仪回朝,肃宗命人在灞上迎接,并慰劳他道:“国家再造,是你的功劳。”
唐代宗李豫评价郭子仪:“卿秉德资忠,懿文经武,内凝庶绩,外定群凶。为社稷之元勋,实台陛之良辅。爰升太尉,以冠百寮,六府益明,九鼎增重。”
二,七朝元老,屹立不倒。
郭子仪的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个朝代,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七朝元老,大唐的中兴名将,立下了不世之功,震古烁今,古之罕有。

按道理来讲,“功高震主”是历朝通病,随之而来的便是兔死狗烹,卸磨杀驴,皇帝猜忌功臣而大开杀戒,即使不杀,也要想方设法夺兵权,让功臣们弃官归里。
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杀尽了功臣,后世诟病。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传诵千古。
我们看几则轶事奇闻,就能管中窥豹知道原因了。
祖坟被掘,不计较。
郭子仪带兵征讨吐蕃叛乱时,朝中权宦鱼朝恩派人把郭子仪父亲的坟墓挖了!

(鱼朝恩剧照)
当郭子仪率大军得胜还朝时,满朝君臣心中都没有底,他们担心郭子仪会拥兵要挟朝廷讨说法。
这种奇耻大辱,连平常百姓都忍受不了,手握军权的郭子仪会采取什么手段报复呢?

郭子仪没有采取任何报复行动,反而向唐代宗自责道:“我长久以来统领军队征战,杀孽太重,又不能禁止士兵损坏百姓的祖坟,别人挖我父亲的坟墓,这是报应,不是人为啊。”
是人为还是天怒郭子仪哪会不知道。但郭子仪更知道鱼朝恩是皇帝信任的宦官。自己不追究此事,才不至于牵扯太多。
位高权重,却能忍人之所不能忍!
恳辞尚书令
平定安史之乱后,唐代宗任命郭子仪担任尚书令,郭子仪上表恳辞。
唐代宗再发诏书催他就任。
郭子仪赶紧进宫面奏皇上道:“这个职位因太宗皇上担任过,历代皇帝都不任命,陛下怎能偏爱我而违背重要规定呢。而且平叛以后,冒领赏赐的人很多,正是端正朝纲的时候,请从我开始。”代宗皇帝只好答应了他,并将他辞谢尚书令的事迹命令史官记入国史。
高官不争,淡泊名利,功成要身退。
精准识人,远见卓识避祸端
郭子仪辞官后在家养老,安享晚年。
一天姬妾们正同他围坐一起闲话家常,听歌赏舞,有仆人来报,卢杞求见。
郭子仪一听,赶紧让姬妾们退下。

(卢杞剧照)
郭子仪整理好官服,在门口等卢杞,引到客厅,让仆人们奉上好茶,然后很认真地同卢杞交谈,谈完又很客气地送到门口。卢杞很高兴。
事后姬妾们不解地问:“大人,以前那么多高官来访我们也不曾回避,为何卢杞来了就要回避呢?”
郭子仪说,卢杞的面相生得十分丑陋,若是叫你们看见,有不懂事的讥笑轻视于他,不仅使他难堪,显得我们无礼,很可能给郭家引来巨大灾祸。
“怎么会呢?他只是一个小小的鸿胪寺丞。”

郭子仪说道,卢杞这个人虽然有才干,却十分阴险狡诈,心胸狭窄,睚眦必报。说不定哪一天得了志,就一定会对讥笑过他的人大加报复。
后来卢杞当上宰相之后,果然杀了很多以前讥笑过他的人,只有郭府幸免于难。
郭子仪人情练达,深知君子易处,小人难防。
三,“五福老人”
五福泛指长寿、富贵、安乐、善终、子孙多等含义。
对照郭子仪的生平,他确实可以被称为“五福俱全”的“五福老人”——
长寿:有资料显示,唐朝的平均寿命是29岁,而郭子仪作为常年征战沙场的武将,活了整整85岁,在当时是绝对的高寿之人。
富贵:郭子仪戎马一生,屡立奇功,平定安史之乱,收复洛阳、长安两京。由于战功卓著,郭子仪官升太尉、中书令,获封汾阳王。位高权重,富贵祥和。
安乐:身为一代名将,郭子仪战功赫赫,沙场上所向披靡,朝堂中万人敬仰,皇帝器重他,同僚尊重他,衣食无忧,前程无阻,郭子仪的安乐自然有目共睹。
子孙:古人向来讲究多子多福,而郭子仪有八子七婿,儿孙满堂,而且个个都有成就斐然,郭子仪的子孙福常人不能企及。
善终:纵观五千年历史,功高盖主者,鲜有善终,郭子仪却做到了“功高盖主而上不疑”,有皇帝的信任,更有他自己的努力与问心无愧,为自己赢得了善始善终。
781年,郭子仪近乎完美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的一生浓缩着智慧、幸运与牺牲,平平安安寿终正寝。
郭子仪病逝后,追赠太师,谥号“忠武”(武将谥号中最高者),陪葬皇陵,配享太庙,并把他的画像放入了凌烟阁,凌烟阁在一百多年后为郭子仪重启!

唐德宗随后辍朝五日,命群臣吊唁,并亲自扶棺送葬,下特旨将郭子仪坟墓加高一丈(这是违反祖制的)。

中国历史长河中,富贵者众,长寿者无数,但“五福俱全”到如此地步,却无出郭令公之右者,这就是年画《天官图》只能画郭子仪的原因。

四,历史评价
陆贽言:“天宝之季,寇陷二京,时则先臣子仪,翼戴肃宗,戡定祸乱,再造区夏,於今赖之。”
康熙高度赞扬郭子仪:“自汉唐以来之勋臣,功名最盛而福祚克全者以郭子仪为首称。非其得于天者独厚也,良由笃棐谦冲,不敢以功业自矜,故能终身显荣,声施后世。观其自谓不能禁暴,乃遭天谴数语。其虚怀卓识过人远矣。”
汾阳王 郭子仪什么来头 具体点
郭子仪早年参加武举,以“异等”的成绩补任左卫长上,后累迁至桂州都督府长史、单于都护府副都护、振武军使、安西副都护、北庭副都护等。
天宝八载(749年)三月,郭子仪升任左武卫大将军、横塞军使、安北副都护,又改横塞军使为天德军使。天宝十三载(754年)春,郭子仪兼任九原郡(丰州)都督、西受降城使、九原郡太守、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不久,郭子仪的母亲、赠魏国夫人向氏去世,他去职返家守孝。
宝应元年(762年)初年,河东兵变后,封为汾阳王,起兵平定叛乱,事后解除兵权。
扩展资料:
后世地位: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太尉中书令尚父汾阳郡王郭子仪”。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郭子仪。
清朝康熙年间,遵循明朝旧例,取古今功臣四十一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有郭子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子仪
汾阳王郭子仪和太原有什么不解之缘?
郭子仪,老太原的戏迷们并不陌生, 晋剧《打金枝》 就是以郭子仪和唐代宗为原型而改编的重头戏,还有 《单骑退回纥》《满床笏》 等剧目,讲的也是郭子仪的故事。
郭子仪,祖籍太原。 他虽然出生于华州郑县,也就是今陕西华县,却与太原有着不解的渊源,他的亲人还与太原有着生死之恋。太原不仅是郭子仪祖籍及长期作战必经之地,而且在很多方面亦与郭子仪有着密切联系。
据后世诸多考证,郭氏之姓源于周文王之弟虢叔, 虢叔裔孙序受封于太原阳曲,封号为“郭公” , 因“虢”与“郭”音相近,“虢”音转为“郭” ,因此郭氏得姓之地为阳曲。阳曲在今太原北,因地处汾水之阳,故西汉时在此设置署衙称为汾阳。根据 唐王朝“封号随籍贯”的原则,郭子仪后来被封爵“汾阳王”, 就是出于其祖先得姓之地阳曲曾称“汾阳”之故。
夫人王氏与郭子仪天缘凑合,祖籍亦为太原 ,她出生于太原王氏名门,曾被封为太原郡君。夫妻二人琴瑟和谐,所生子女也皆贵显朝廷,所封爵号亦多取自山西地名,有些爵号与太原有关甚或直接取名于“太原”二字,如长子郭曜封太原郡公,三子郭晞封赵国公,四子郭昢封清源县开国男,七子郭曙封祁国公,八子郭映封寿阳县开国男,郭子仪侄郭晛、郭昫亦分别被封晋阳县、太原县开国男。可见后世子孙也多在太原工作或居住,还有一子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为国战死于河东(太原)前线。
如果说郭子仪及郭氏家族与太原缘分巧合,那么郭子仪几经太原平叛则是一种深厚的家国情怀。“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安禄山身兼河东节度使,控制了河东道北部,对北都太原构成严重威胁。唐朝皇帝慌忙想起了被闲置多年的郭子仪,于是任命他为朔方节度使,全力解除安禄山对太原的威胁。 公元755年,郭子仪首次奉诏讨伐,第一战役就是率领朔方军直扑太原门户——阱陉关。 在这里,他打了叛将史思明一个措手不及,几乎生擒。此后,故乡太原就成了他的平叛“根据地”,他在河东(太原)多次部署战略计划,东征西讨,实现着“手提两京还天子”的雄心壮志。
史书虽然没有过多记载郭子仪在太原作战的情形,这可能是一方面战事吃紧,郭子仪来往匆匆,无暇逗留或欣赏自己的故土家园;另一方面出于安全,作为主帅的行迹是要保密的,加之烽火连天,这也为后人编辑史料增添了不可想象的困难,但我们可以想象到“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的军队势如破竹,一路南下直逼洛阳,唐朝大势眼看已去,很多官员或逃或降,或被擒杀。
这时,你要想让有实力的官员挺身而出去平叛,恐怕就要与朝廷讨价还价,要这要那。但郭子仪非常爱国,也非常爱自己的故乡,为了这一切,他二话没说,马上带着部队第一时间奔赴平叛战场;为了唐朝中央政府的安全,他又以大局为重,舍弃太原既得的局部利益,披星戴月赶回了朔方。几番来往太原,不仅体现了他作战勇敢,而且也体现了他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
正史记载不多,但老百姓关于郭子仪在太原的传说是很丰富的。最质朴的就是 李白以自己的前程勇救郭子仪的故事 。传说,郭子仪20岁时在太原当兵,因犯军纪,按律当斩。就在开刀问斩之际,被当时的文艺青年李白发现。李白见他相貌魁梧,仪表非凡,按今日的流行说法,是块“小鲜肉”,且一番凛然不惧的样子,甚感可惜。惺惺惜惺惺,李白认定此人将来一定会大有造化,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于是高喊“刀下留人”,并以自己的官职担保,救下了这条年轻的生命。郭子仪果然不负所望,以“特长生”的名义参加了“ 体育 专业”的高考,一举中了武状元。
关于郭子仪为什么叫汾阳王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阚清子怎么读音,阙清子(阚清子怎么读拼音)
“阚清子”的“阚”读音是什么?“阿迪”的“坎”的读音是“kn”。阚氏,出自姜氏,以其封地命名。阚姓是中国的姓氏之一。2017年人口在《百家姓》人中排名第29阙清
2022-05-24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