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的风俗(大理白族丧葬习俗)

阅读:0 来源: 发表时间:2023-01-28 10:25作者:秋天
    接要: 本篇文章给大家说说大理白族丧葬习俗,以及你可能想了解大理白族的风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能有一定的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本文目录一览:1、白族都有哪些风俗...

本篇文章给大家说说大理白族丧葬习俗,以及你可能想了解大理白族的风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能有一定的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白族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2、大理殡葬后的礼仪禁忌

3、白族习俗简介 白族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4、云南大理白族老人出嫔撒七彩饭是为什么

5、白族的人办丧事的风俗

白族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白族风俗习惯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要门当户对。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汉族的影响而改为土葬。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平坝地区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白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诏、大理国的王子,有的是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佛教约于唐代晚期盛行于洱海地区,最初传来的是“婆罗门”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称“阿闺黎”,所以又??名“阿阉黎(阿叱力)”教。元明以后,内地禅宗传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区很早就有“古妙香国”的称号。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新中国成立后,三月街已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火把节”是另一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预祝五谷丰登、人富兴旺的活动。这天晚上,每家门前都竖有火把一柱,村口有全村公共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书写一些吉祥语句。村民们则高举火把在田间游行一周,以表捕灭虫害。此外还有“绕三灵”、“耍海会”等节日活动。

大理白族的风俗(大理白族丧葬习俗)

大理殡葬后的礼仪禁忌

居住在鹤庆县六合彝族乡的彝族支系白依人因穿白色的火草衣而被称为“白衣人”或“白衣子”,现又写作“白依人”,主要聚居在五星、河东、南坡和上鄂坪四个村委会,少数零星分布在六合乡的麦地、灵地村委会和龙开口镇的大箐、龙旦、箐北村委会,人口5000多人。白依人具有非常独特的风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逐步在自觉不自觉地改变或消失,丧葬习俗则因为对死者的祭奠和亡灵的敬畏,而保留较为完整。

(一)入殓前后的习俗

白依人一旦去世了,族人来帮忙的首先要及时给他洗脸,换衣服,然后包裹遗体。洗脸后用一块火草布盖住脸,用麻皮捆扎包裹遗体的棉絮。同时要及时烤制七片麦面粑粑用线串成一串然后呈环形结在死者左手腕上,据说这是给死者备下过“直里”桥(阳间通向阴间的桥)和进阎王殿时用以喂守门狗,让他顺利通过。备好棺木,待死者后主到后,方可入殓,入殓前发长号三声,之后,整个入殓过程都要断断续续吹长号。按习俗,人去世了,去阴间了,就不能再见到阳光了,所以入殓时一定要打一把伞于死者头上。入殓搬动遗体时,用三根稻草绳穿在捆扎遗体的棉絮下,六个人提起来入棺,稻草绳必须是顺时针方向搓制成的。枕头下一定要垫一把稻草,据说这是到阴间用以喂马的草料。盖棺前要把原来盖在脸上的火草布揭开,否则到阴间他看不见,同时可以把直系亲属赠送给死者的火草衣装入棺内。

(二)办丧事不择日,第七天“阿那这”

白依人办丧事不择日子,认为死者离世,已经选择了自己最好的日子,死者家属在本家户族的帮助下,一般在三天之内随即安葬。因此非直系亲属且居住较远的亲戚不一定能赶上葬礼,但下葬之日起第七天“阿那这”(彝语专指第七天上坟)到墓地上宰羊祭奠是不论远近都得赶到的。

(三)孝服维系亲属,宰羊祭奠死者

白依人办丧事都穿戴白色的孝服,孝服是自己织就并缝制的不同于生活装的一种火草衣,款式与生活装一样,斜襟,左衽,无扣,束腰,腰带以下呈前摆和后摆两块长到脚踝,孝服火草布的蓝白色的纬线间隔比生活装的宽些,看起来更白一些,头饰则用白布做的,女的扎白头巾,男的打白套头。葬礼这天,死者家属要专门给死者后主和已出嫁的或出去上门的子女夫妇俩各送一套孝服,对其他的亲属不论多亲也是不能随意送的。一般是送女人一件白布孝衣和一块头巾,送男人一件火草布孝衣和一条白布套头。白衣人家里若有老人,家庭主妇就要适时织下火草孝布,孝服则是人离世了本家户族的妇女来帮忙才因人临时缝制的。

葬礼这天早上,要举行隆重的送孝衣仪式。在唢呐乐中,孝子跪在灵柩前双手托起装着孝衣的托盆,请主祭给死者后主和已出嫁或上门的子女送孝衣。这时,主祭从托盆里拿出孝衣会很客气地对在灵柩旁接受孝衣的亲属说:“对不起,跟你家要只兔子啦。”表示授孝衣七天后“阿那这”那天要到墓地宰一只羊子来祭奠。

参加葬礼的白依人不论男女老少只要是比死者小的或是死者的下辈都各自穿戴来白色孝服,白衣服,白套头、白头巾,整个场面都是白白的。

死者的直系亲属一般都要给死者送一件火草衣,用香火烙几个眼后一起入棺,若赶不上入棺或棺内装不下,亦可在下葬时放在棺前一起入葬,也需要用香火烙几个眼,据说这样死者才能收到。

出棂前的最后祭奠和送棂时,已婚孝子和亲属不论平辈还是侄辈已婚男子都要披一件白依话叫做“坡亚波”的孝衣。“坡亚波”非常圣神,是在男子成婚后才缝制的,款式跟生活装相似,但不系腰带,黑领,脊背后缝上一块约五六寸宽的蓝色或黑色的方布,方布正中间还要点缀上三个呈“丫”型的海贝。“坡亚波”每个已婚男子终身就这一件,平常直系亲属长辈去世葬礼都要拿出来披,每一起白事结束,都要及时收好装在柜底,平时动都不能动它,本人死后要随同入棺,未婚则不予缝制,自然也不用披。

第七天“阿那这”要到墓地祭奠,宴请所有的亲朋于坟山。葬礼那天接受孝服的孝子孝女们则在第七天上坟“阿那这”时每家牵一只羊来祭奠。同时要带一把香、一块腊肉、一壶酒(约两斤)、几斤米和少量食盐。来到墓地点燃香后,在主祭的主持下,在坟前脱掉套头下跪三拜,先给死者敬酒、后给祖先敬酒,再给坟左边的其他孝子们敬酒。之后即可宰羊烹制。死者子女出嫁或上门的越多,祭奠宰杀的羊子越多,少则三四只,多则七八只。宰杀后每一只羊都要留一支羊腿(一般是前腿)包在各原羊皮内再用各自的牵羊绳捆好,事后回赠给拉来羊子的孝子各自认羊皮带回家,其余的烹制后宴请宾客。宴席都是六人席。

“阿那这”这天上坟后的一年里,春节、清明、七月半、冬至这四个节日要上坟祭奠一个轮回,但规模可以不像“阿那这”那么大了。一年之后,清明节上坟即可。

(四)唢呐声声寄哀思,亲朋好友送亡灵

白依人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办红白事离不开唢呐声,无唢呐声不成事。办丧事临时请吹唢呐的乐师,不论乐师有什么特殊事都不会推诿,更不会回绝。乐师在葬礼前一天晚饭前来到后,主人家跪于灵柩前先用小木托盆托上两杯酒和一元二角钱(润年一元三角)敬给乐师,再托上白孝套头赠给每位乐师各一条。承头的乐师端起酒杯,敬天、敬地、敬死者,然后接受套头发给其他乐师,乐师们系上套头后,一平排跪于灵柩前拜上三拜,之后就开始吹奏。丧葬演奏的器乐有唢呐、长号、大镲、锣和鼓。吹奏完“三吹三打”后,一般吹奏《迎客调》、《央客调》等。葬礼前一天晚饭后,吹奏《吹吹腔》唱板凳戏,即兴演唱,有对死者歌功颂德的,也有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哀思之情的,也有表达在世的人要如何生活、生产劳动等等。出棂前“尼细”(即献菜祭奠)时吹奏《哭黄天》,在送棂的路上,紧跟领路幡之后,在长长的送灵队伍之前的乐队,吹出一阵阵长号声,吹奏出一曲又一曲凄切哀怨的《哭黄天》、《过江调》、《过山调》,再配以大镲、大锣和鼓声,好不悲伤。唢呐声声,凄凄惨惨,寄托了人们对逝者无限的哀思。

第七天上坟和这一年四个节日上坟都要吹奏唢呐。平时则不兴吹奏《哭黄天》,就算是徒弟要学吹也只能是用口鼻哼哼,白事才能拿唢呐吹奏。

(五)统一坟山,集中安葬

相传,白依人先民最初迁徙至夸萼山时聚居于在现五星村委会所在地白依大村,大村西边一箐之隔的“罗左吾摩”即是白依人的公共墓地,白依人绞、罗、字、子、共五姓人各占一块,一代又一代地葬于此山。后因人口增多和其它历史原因逐步搬迁出白衣大村,形成现在的自然村落,“罗左吾摩”也容纳不下更多的死者而随村落就近集中安葬。

白族习俗简介 白族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中文名

白族

外文名

The Bai People

人 口

193.351万(2010年)

分 布

云南、湖南、贵州、四川等

语 言

白语

文 字

白文

云南大理白族老人出嫔撒七彩饭是为什么

白族的丧葬习俗有哪些1

白族大都实行棺葬,极少部分地区实行火葬。人死后,要急速通知亲朋好友,若死者是女的或入赘的人,要等后家来人验证后,才能选时辰入棺。入棺后要在家停枢数日,供孝子、亲友凭吊,并要摆酒席宴请亲友。在这期间要超度亡灵,请人看坟家(年老者一般都是早已选造好坟墓),看出殡时辰。

白族丧葬较为繁复,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财。老人死后;嫁出去的女儿、去入赘的儿子都要回来参加丧葬活动,同时他们要支付吹鼓手及念经超度亡灵的费用和抬棺人员的烟及食品,并要拖只大红公鸡作为给死者的礼物。死者家属要设宴招待前来凭吊的宾客。男女孝子头戴白布包头,穿白衣、白鞋,并要守孝三年,长子要在百天内不理发,孙辈及重孙辈白布头上带点红布或缠红布。

出殡前,要唱戏(即清唱)或吹吹腔,内容多为悼念死者的戏文。亲朋好友来哭吊,有的以哭来唱自己与亡者的关系。亡者的恩德,自己对亡者的怀念。有的地方念用白文或用汉语记白语的“白祭文”。“白祭文”的中心内容是叙述亡者的生世和思德,借以讥讽现实中对亡者的不良行为,寓意深刻。念诵时,语音悲痛、深沉。讲诵到死者恩德时,旁人怀念,孝男孝女悲恸大哭;念到对亡者的不良行为,使人悲恨,做者羞愧,悔恨万千。出殡时,有的地方还为死者唱“开路歌”或唱“送丧调”,所唱的内容一般是怀亲忆旧,抒发儿女、亲友深情,十分感人,令人悲痛。

出殡时,鼓乐喧天。棺木在后,孝子在前,送葬的人在后,沿途鞭炮上前鸣放,丢撒纸钱,孝男孝女悲恸大哭。

送葬的人一般送到辞客处或叫“谢客处”,孝子跪拜送葬的人后,才把死者送上山入土。然后把灵牌位供在祖堂中,亡者名字记入祖宗簿。

出殡抬棺掩土的人回来后,先喝碗甜姜汤,然后吃饭,整个葬礼算结束。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繁复、浪费钱财的习俗已有了很大的改进。

白族的丧葬习俗有哪些2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在喝酒方面,白族很文雅,通常是各自随意。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谢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跷二郎腿。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左方。

白族在对人的称谓前喜欢加个“阿”字表示亲切和尊敬。白族访友或探病时一般不选择在上午,到农村遇到主人家有人分娩或有重病人时,进屋时应谨慎。

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品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来不洁。

有些地方的白族,怀孕妇女不能进入新郎、新娘的洞房。婴儿落地后,谁第一个跨进产妇家的门,谁就是踩生。白族认为,谁来踩生,将来孩子的脾气就像谁。白族最忌讳戴孝的人来踩生,所以婴儿降生后,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门口撒三道弧线,并在门槛上缠一道青蔑子。

若是生男陔,还要在青蔑子下加一只草鞋,有的还在大门上钉一个甑笆底,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送一碗新鲜稠米汤、红糖、鸡蛋、甜白酒和一土锅猪蹄子炖韭菜根给产妇吃。

产后第三天早上,产妇家要请“粥米客”或称“稀饭客”。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篮提鸡蛋、红糖、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贺。大理、剑川一带的白族,妇女产后,主人要请第一个进家的客人吃荷包鸡蛋汤圆,客人不能拒绝,否则主人会生气。

白族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菁选2篇)扩展阅读

白族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菁选2篇)(扩展1)

——柬埔寨丧葬习俗有哪些 (菁选2篇)

柬埔寨丧葬习俗有哪些1

按照柬埔寨民间的传统习惯,人逝世后,通常进行火葬,而且要举行各种仪式。病人临终前,亲属们点燃一对称为“千古烛”的短粗白烛,为病人送终。村里的居士事先准备好灵幡、槟榔、稻谷等物品,亲戚朋友们则准备好一个供奉佛像的地方,并做好供品。人死后,亲属们便在房前插上一两面鳄鱼形状的旗帜,表示家中死了人。人们在死者头部的上方悬挂起一面用半米白布做成的灵幡,并用棉线把灵幡和佛像或佛发舍利塔像连接起来。在死者的头前、肩膀两侧和脚的两旁,各点燃一支蜡烛;在死者的脚前,放一箩筐稻谷,上摆两米半白布、一个硬币和一串熟香蕉,并点燃一盏油灯放置在稻谷上。

为了表示尽最后一次孝心,子孙们要在入验前为死者沐浴。他们把尸体擦洗干净,梳理好头发,在身上涂上香水,然后用白布包裹起来,再用2米白布斜披在右肩,在脖子、手腕和脚腕上挂上殓绳,用殓布盖住尸体。人们把一枚硬币放进死者的口中,用1拃见方的白布盖在脸上,这才抬起尸体入殓。在棺材前,摆放死者的遗像,并用花圈装饰起来。如果须要等待在远方的亲人而在家中停灵时,就请僧侣来家中诵经,每天早晨和中午要向僧侣布施斋饭。

入殓以后,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护送灵柩前往建在寺院里的火葬场。灵柩放在手推灵车上,由4名火葬工推着缓缓地行进,4位僧侣走在灵车的四角,居士手持灵幡紧随其后。死者的亲属们身穿白色孝服,手拿香、烛、花等,孝子头上拴着茅草,茅草与灵柩相连。他们悲伤地低垂着头,跟随灵车向前移动。

到达火葬场后,送葬的人们抬着棺材绕火葬场环行3周,然后把灵枢头朝西放下。居士打开棺材,揭开殓布和盖脸布,剪断殓绳,请僧侣诵经。这是亲属们向死者遗体告别的时刻。儿孙们把鲜花、香烛放在死者的身上。居士整理好尸体后,每个人点燃一支火把。4名火葬工在灵柩周围绕行3圈,开始点火焚尸。这时,僧侣要为孝子(或由其亲属代替)进行"火前剃度",火葬仪式结束后即可还俗。

尸体焚烧五六个小时以后,居士拿着盛满"金三坡树水"的钵盂,火葬工每人端一罐水,绕焚尸处转3圈后,洒水灭火。接着,火葬工向炭灰堆上撒稻谷、花生、芝麻,象征给死者赋予新的生命。此后,还要举行3次"成形仪式"。

第一次,居士用锄头把炭灰堆成头朝东的人形,问火葬工:“好不好?”火葬工回答说:“不好。”

第二次堆成头朝西的人形,再问一遍,回答说,“不太好。”

第三次又堆成头朝东的人形,火葬工们齐声说:“好了!”人们便拿来一片香蕉叶把人形盖住,并拿一块长2米半的白布盖在香蕉叶上面。这时,僧侣或居士拉着盖布开始念超度经。

念经完毕,亲属们掀开香蕉叶,从灰堆里捡拾骨骸,并用蒌叶水、三坡树水和嫩椰子水清洗干净。如果有人捡到硬币或牙齿,就把它作为死者最后的礼物永远保存起来。人们把清洗干净的骨骸装进骨灰盒,供放在佛像前。夜间,僧侣们诵御祸经。三日后把骨灰盒取回家中供奉,有钱人家则在寺院里建骨灰塔埋葬。

除火葬外,柬埔寨还有土葬或水葬,历史上也曾有过鸟葬的记载。

柬埔寨丧葬习俗有哪些2

有一些独特的地方:订婚仪式通常是在破晓时分举行,而几个月后举行的婚宴则是在夜间进行。不过,柬埔寨的女孩要想迎来人生最美的那一天,就必须经历一些当地习俗里约束。当女孩到了结婚年龄时,父母就要把她关在房间里,到了规定日期才能出门,这段时间称为“蔽日期”。蔽日期间,任何男人都不能见她,即使是父亲和亲兄弟也不例外,吃饭睡觉洗澡都在房间里。菜肴用花生椰子等做成,不能吃鱼肉等。蔽日期结束后才允许女儿结婚。按照传统,当女子长到六七岁时,父母就为她们准备好了烟斗,开始教她们吸烟。父母认为吸烟可以使孩子懂得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苦辣酸甜的滋味,尤其是烈性烟能使人提神,在茫茫的森林中行路不管多远都不会迷路。当姑娘长到十五六岁时,长辈们就开始考虑为其断门牙。断牙的方法是原始而残酷的,在没有任何麻醉措施的情况下,用锯子把上门牙从中部或根部锯掉。当地人认为,没有门牙的姑娘漂亮,有门牙的姑娘丑陋。小伙子们选择对象时,第一个条件就是看姑娘有没有门牙。如果哪个姑娘拒绝断牙,就会被村里人看成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甚至赶出村外。少女如果不会吸烟,不断门牙,就会被认为不漂亮,甚至是伤风败俗,会给全家甚至全村都带来灾难。因此,无论多么难受,姑娘们也要横下一条心,努力学会吸烟,并且忍痛锯断门牙。要成为柬埔寨男人心中的女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白族的人办丧事的风俗

白族葬礼,重视“接气”,放含口时举行送魂归祖地仪式。然后向亲邻报丧,由孝子净尸,停放尸体并杀猪祭灵。入棺仪式要请村中老人主持。木匠师傅点血开棺,主持人以言语安魂,之后设灵堂,亲友前来祭拜,夜晚以歌舞送灵。丧葬形式为土葬。

上面的内容就是大理白族丧葬习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大理白族的风俗、的内容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声明

删帖请联系zhiyihom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