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种姓制度(印度种姓制度为什么没人反抗)

阅读:0 来源: 发表时间:2023-01-12 18:26作者:秋天
    接要: 有很多朋友不知道印度种姓制度要如何操作,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很多印度种姓制度为什么没人反抗相关的答案,组成一篇内容丰富的文章,希望能到您本文目录一览:1、什么是印度...

有很多朋友不知道印度种姓制度要如何操作,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很多印度种姓制度为什么没人反抗相关的答案,组成一篇内容丰富的文章,希望能到您

本文目录一览:

1、什么是印度种姓制度?

2、印度的种姓制度主要是什么

3、印度种姓制度五个等级是什么?

4、印度种姓制度究竟是什么?

什么是印度种姓制度?

(2018·黄石)古代印度的一项制度规定: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这一制度是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主要是什么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

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种姓制度的来源

种姓制度最初是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创立的社会制度。原本的种姓制度并非要划分阶级及人的高低贵贱,而是要确保本身雅利安人的执政权和保持各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

然而随着马穆鲁克、蒙兀尔等外来伊斯兰教征服者统治印度,种姓制度为了政权需要而经历过许多调整,并在英属印度时期为符合殖民者需要而被固定、僵化,成为阶级森严的阶序体系。

由于该体系中的不平等与近代西方兴起的民主制度与人权思想大相径庭,因此常被批评为反现代化的落后制度,甚至被视为妨碍印度社会进步的毒瘤。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后,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废除,各种种姓分类与歧视被视为非法,然而在实际社会运作与生活上,其仍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印度种姓制度五个等级是什么?

不是五个等级,而是4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印度种姓制度究竟是什么?

印度种姓制度来源于印度教,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种姓制度将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四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此外,还有一个位列种姓之外的庞大群体叫“达利特”,也就是所谓的贱民。从表面来看,种姓制度好像与阶级有关,比如婆罗门、刹帝利是上层阶级,吠舍、首陀罗是中下层阶级。可事实上,种姓与阶级却不能完全划等号。

种姓不是阶级

阶级的定义是指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人群的集团,其中最主要的划分依据就是权力和财富。比如贵族阶级,平民阶级,富人阶级,中产阶级等等。可是在印度,出身婆罗门的人也有许多穷困潦倒,出身首陀罗的人也有不少家财万贯。婆罗门中没受过教育的人也比比皆是,首陀罗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并不罕见。这些特征在现代印度社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将种姓定义成是社会阶级并不正确。

种姓不是肤色

种姓制度最初是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创立的社会制度。雅利安人肤色较白,而印度原住民达罗毗荼人肤色较黑。作为统治阶层的雅利安人位居最上层的种姓,而作为被统治的达罗毗荼人位居最下层的种姓。因此在种姓制度创立之初,光看肤色就能大致判断出一个人的种姓等级。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雅利安人与达罗毗荼人的肤色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因此以肤色作为依据就完全不可靠了。一个皮肤白皙的婆罗门,并不比一个皮肤黝黑的婆罗门有更高地位。同样,一个肤色较黑的首陀罗与肤色较白的首陀罗也没什么区别。不过,下层种姓出身,但肤白貌美的女子还是有很大机会可以嫁给上层种姓男子,从而提高整个家族的地位。反之,上层种姓女子则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允许嫁给下层种姓男子。

种姓不是职业

根据印度古代文献《梨俱吠陀》中的记载,创造之神梵天创造了原人普鲁沙,并用原人的身体创造出了四种不同等级的人类。原人的嘴产生了第一等级的“婆罗门”,他们负责掌管宗教文化和祭祀,享有最崇高的地位;原人的胳膊产生了第二等级的“刹帝利”,他们负责军事、战争以及管理国家;原人的大腿产生了第三等级的“吠舍”,他们是普通的平民,从事农、牧、工、商等职业;原人的双足产生了第四等级的“首陀罗”,他们是社会的底层,从事各种重体力劳动,不享有任何政治权利。至于被排除在种姓制度之外的贱民“达利特”,则被视为是“不可接触者”。因此按照《梨俱吠陀》中的说法,种姓制度似乎与职业密不可分。

可事实上,早在上千年前,种姓与职业间的鸿沟就已经填平。到了现代社会,种姓与职业已没什么明显关联。婆罗门出身的在经商,吠舍出身的在从军都是很常见的现象。至于印度的政府部门中更是充斥着各个不同种姓,高种姓成为低种姓下属的情况早已被大家所接受。现代社会新出现的诸多职业也远远超过了古人对职业的定义,更无法用种姓来甄别。此外,印度不同地区对种姓与职业的定义又不一样,比如农业在南印度属低种姓,而在北印度则一般属于高种姓。

种姓究竟是什么?

综上所述,种姓不是阶级,不是肤色,不是职业,那么种姓究竟是什么?时至今日,这个问题已变得越来越模糊,哪怕询问一个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恐怕也难以回答上来。印度德里大学教授、社会人类学家斯利尼瓦斯教授对种姓做了这样的定义:“种姓是一个世袭的、内婚制的、通常又是地方性的集团,这些集团同世袭的职业相联系,在地方种姓等级体制中占据特定的地位。”

斯利尼瓦斯教授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但也有一些印度专家认为,种姓的核心其实就在于“洁净”与“不净”的宗教观念。许多人称“达利特”为贱民,可达利特的真正定义是“不可接触者”。如果仅仅是身份低贱,那么从事低贱职业应该没什么问题,可达利特被高种姓认为是无比肮脏、严禁接触的人。假设一个婆罗门出身的人身陷绝境,如果有一个乞丐对他施救,那他应该心怀感激。可如果对方是一个有正当职业的达利特,那么这个婆罗门就该宁死也要拒绝施救,否则他就会被达利特所污染,自己也会成为达利特。

进入现代社会后,印度早已在法律上明文规定废除种姓制度。然而留在人们心中的种姓观念却至今仍难以彻底改变。

参考文献:《种姓与印度教社会》

印度种姓制度(印度种姓制度为什么没人反抗)

关于印度种姓制度和印度种姓制度为什么没人反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声明

删帖请联系zhiyihom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