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

编绳手链网|
344
网友提问:游戏
优质回答:

游戏

  还记得那些游戏吗?那些流行和风靡于七、八十年代的游戏,那些陪伴我们度过幼年、童年、少年和二九青春的游戏,那些带给我们无数欢乐时光的游戏,那些至今津津乐道的游戏。那是一个比六十年代多一些鲜活多一些想象力,比九十年代多一些自由多一些无拘无束的年代,那是我们燃烧激情、热力四射的成长岁月。“滚铁圈”、“变花篮”、“跳房子”,一个个简单廉价充满无限魔力的游戏,曾经多少孩子乐不思蜀。每天一放学,便迫不及待地呼朋唤友与游戏为伴,到处都是游戏的乐园。从下午到天色将黑,每每都在大人的叫唤和喝斥声中才万般不舍地结束玩耍和“战斗”。用肮脏的手象征性地掸掸身上的灰尘,胡乱抹一把额上滴答成行的汗珠,找到扔在草地上的书包,踏着夕阳归去。

  一、 踢毽子

  花样繁多的脚上功夫。当时所有毽子均自制。有鸡毛毽子,相比而言较高档需要大公鸡尾巴色彩最鲜艳的羽毛若干,一根寸把长的茁壮的鹅毛管,再加一枚“乾隆通宝”的铜钱就尽善尽美了。日后成为我们师母的李村妈,最为心灵手巧,她做的饺子、泡菜、鸡毛毽子,当与我们敬爱的李老师的古体诗与楹联一起,并列“李门四绝”。当然那年月大公鸡、鹅毛、铜钱,都有点奢侈所以我们也经常自力更生利用旧作业本。拿一整本从下往上剪到离合页一寸处,每列间隔一指宽,剪好后把本子一卷,拿根橡皮筋套紧下端,也是个蓬蓬松松像模像样的纸毽子。这变废为宝的方法是胡学华老师亲手示范给我们的,很快就遍地开花。每个女同学的书包里都放了两三个,一到课间或放学前后就有勤学苦练发烧友者三三两两或一群人,占据了走廊或讲台,将毽子踢得上下翻飞目不暇接,嘴里还叫嚷着:“对里对外,飘洋过海”的口令。

  这个游戏比较女孩子玩,冬天可以把人玩得热气腾腾出一身汗,一直三,还有女同学保持一脚好功夫,像红格、姗萍、曾玲,她们轻盈灵敏的身姿此刻正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而我一到冬天脚上就生很厉害的冻疮,夏天又懒惰怕热,所以一到分两队人踢毽子比赛时,谁都不愿意要我。

  二、 打弹珠

  刚说完一个女孩子的游戏,再讲个男孩子的:打弹珠,也就是玻璃珠。我到现在也没弄懂那些五颜六色的玻璃珠是不是就直接来自跳棋盒里。当时谁家都不富裕,要搁现在不是多买几盒跳棋你就是老大了?言归正传,玩游戏的人各出数枚玻璃珠,输者将丧失对玻璃珠的所有权,。玩法通常是“出纲”和“打老虎洞”。前者是在地上划线为界,谁的玻璃珠被打出去就算输。后者是在地上挖出五个坑,谁先打完五个洞,,谁就变成“老虎”,他的弹珠就“有毒”,然后打着谁,谁的玻璃珠就被吃掉。是不是有点像高尔夫?什么一杆进洞,小鸟,原理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游戏如果多少带了赌博性质,就很容易走向以大欺小,以暴制弱的局面。一口袋的玻璃珠一下午就改姓换了主人,这是很令人扫兴和眼红的事,于是经常能看到脸红脖子粗的男孩子扭打在一起,最后玻璃珠的归属问题还是靠个大力气大来解决。我隔壁的张春林上四年级了还经常跟一帮比他矮一个头的小屁孩打玻璃珠,吃晚饭的时候他妈先是直着嗓子喊“幺娃吃饭”,没人应答之后她总能在某个角落把她脏兮兮的幺娃找出来,不过这时候她的称呼已换成“狗日的死娃儿”。

   三、丢沙包

  冷兵器时代打仗扔石头的变种。我所知的有三种玩法:踢油锅、三个圈和丢沙包。丢沙包至少需要三个人玩,但超过十个人又有点乌合之众敌我不分了。分为两队的人先划圈,赢者站中间一排,输者派两个身强力健的打手往对手身上扔沙包。扔者讲究准而狠,迎着沙包的人既要有王成“向我开炮“的大无畏,又要敏捷躲闪来自对方的一颗颗武器避免做无谓牺牲。。中间的人若被沙包打着就算“光荣”掉了,直到你的战友用手抓住了对手扔来的沙包才算把你拯救了你又有了重生的机会。有点像棒球运动中投手和捕手之间的较量,需要斗智斗勇,需要团队精神,也需要耍耍小心眼。三个圈的玩法与垒球运动更是异曲同工,估计有互相借鉴抄袭的成分。

  踢油锅靠的是脚力取胜。在空地上画一个直径一点五米左右的圆圈,一步之遥处划一条直线,踢沙包的人站在直线和“油锅”之间。对方的人马举起双臂排成一字队形正虎视眈眈等你出脚。沙包放在面上冷不防使劲踢出去,要是对手接住了,说明你“死”了,换你方另一名队员上场。假设沙包没被对方接住,对手就要站在沙包所在处,对准“油锅”扔,扔进去了对手肯定欢呼雀跃,要是沙包被踢的人接住,或是用手重重地打出去,借用一句电视PK类节目的常用语:你暂时安全,请在一边等候,有请下一位选手

  看《魔戒》枪林弹雨乱石纷飞让人热血沸腾的争斗场面时,会偶尔思想开小差,想起在晴朗的午后,在楼房与楼房之间有阴凉的风吹过来的空地上,我的并肩战斗的伙伴,英勇的,聪敏的,快乐的伙伴们。

   四、滚铁圈 转陀螺

  别看滚铁圈好像起来简单,那还真是技术活夸张点的说法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把一个用粗铁丝弯出来的圈子,用U字形带手柄的铁丝架着在路上滚动,并不管任何路况都保持平衡,是个需要注意高度集中的事情。我那时经常看到一些男孩子,光着晒得黝黑发亮的脊背,像个小泥鳅似的,在家属区的人行道上得意洋洋地滚铁环。他嘴里大声警告着对面的来人:走开走开,一边灵活躲闪着一切可能出现的障碍和转弯抹角。他们可以让铁环像是听得懂他们的暗号一样上坡下坡,可以让铁环自由自在天衣无缝永无止境地滚动,这些身怀绝技的滚铁环佼佼者,通常紧跟着几个铁杆粉丝,怀着五体投地的敬仰之情不离左右亦步亦趋。

  陀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木头做的,一种是铁制的,木头做的常见些。陀螺平面的一边我们称之为“脸”,木头做成的“脸”上一般像年轮一样画了几道红圈,中心处是个醒目的红点,铁制的则在中间贴了彩纸,这样做都是为了陀螺转起来更好看。玩的时候,由两个人用麻绳作的鞭子抽打、操控着自己的陀螺,让其撞向对手的陀螺,如果将对方的陀螺撞出规定区域或者将其撞翻,那对方就俯首称臣。反之要是自己乐极生悲不小心出了界或者翻掉了身,也就相当于自杀和不战而降。玩陀螺的高手年龄不等,我小时候就经常看到本来是谁家的孩子在马马虎虎别别扭扭玩着的,大概是他们家大人看了不过瘾手痒了,干脆拿过鞭子自己抽将起来,玩得比小孩还斗志昂扬还兴致勃勃还舍不得放手。

   五、跳房子

  非常锻炼身体的平衡能力和脚的控制能力。需要一支粉笔,在空地上构建一座“房子”,不需要金碧辉煌,不需要楼台亭榭,只有大小均匀的几个格子最多加个半圆,格子里写上约定俗成的1、2、3、4,我们最常和最喜欢跳的,是一种横五竖四共十二个格子的房子。还需要一个用过的护脸油铁盒,里面装半盒沙子,太小的没重量,轻轻一脚就出了线,太大的太重,踢一脚过不了线还是算输。有了房子和盒子,就可以召集三五成群的同学分成两队,热火朝天地玩上一个不肯午睡的中午了。按照格子的编号和单双数,用你自我感觉较灵活的那只脚单脚跳,一边前进,一边把盒子踢到正确的格子里。压线、出界、跳错了格子或是体力不支另一只脚也着了地,这一把你就失败了,乖乖把铁盒和领地让给了在后面早已等得不耐烦和跃跃欲试的对手。

  小时候见得最多踢得最多的铁盒子,是黄色的“友谊”、蓝色的“百雀羚”、黑底红花的“牡丹”。因为希望快一点用完了可以名正言顺归自己,每天晚上洗完脸会故意抠出很大一坨往脸上手上抹,对这样明的浪费行为家长一般深恶痛绝而又无可奈何。非常想念那些朴素颜色,非常想念那些悠远的香味

   六、抓杏核

  最讲究眼明手快。选七个肥瘦均匀品相端正的杏子核儿,用墨水一面涂红一面涂蓝,再有一个乒乓球,就够我们几个女孩放了学还蹲在教室后边玩得乐此不疲恋恋不舍了。玩法有简单有难度大的,不用说当然是由俭入奢熟能生巧业精于勤荒于嬉。初中时我们常玩的一种方法是:先商定好要最终翻好的颜色比如红色,把一把杏核扔在地上,千万不能散得太开,否则根本不够时间看看杏核朝上的一面有几个红色几个蓝色,迅速计算一下怎样在三次球落下又弹起的时间里把蓝色的直接翻转成红色,把红色的先翻成蓝色再翻回红色,第三次的时候要把那七个鲜红的杏核一把抓起来放到另一只手里再稳稳地接住球。抛球的力气一定要恰到好处,抛高了,球飘,看似翻杏核的时间长一些,实际得不偿失,因为你不好控制一定能接住球。抛低了更不用说,还没来得及翻两个核球就落地开花了。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解释清楚的禁忌和名堂,反正当时谁都心知肚明,谁都是在日积月累的实战中锻炼和成长起来的,谁都经验丰富功勋卓著。

  我们总是一边玩一边饶舌,这里各种小道消息的集散地,又是八卦新闻的传播中心。不知忧伤的女孩一天天长大,个个心灵手巧,个个伶牙俐齿。

   七、纸飞机

  这个不用解释,应该谁都会折,谁都玩过。一般我们那时候都舍不得用没写过字的白纸,也没现在质量那么好的进口纸张。多数用的都是从旧作业本上撕下来的纸,又薄又软。飞机有很多种折法,但基本不会有太复杂的工艺和花样,可能有个把从小爱科学的好孩子自己动脑筋捉摸出一点门道和小窍门,也是捂着藏着轻易绝不外传的,所以纸飞机的做法级级相传,基本保持了初创者的智慧和原始风貌。

  初二有一个下午在上自习课,不知哪个好事者发现那天有着特别的风,很久以后我醒悟那就是宝钗形容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当然她送上的是风筝)一样的好风。胆子大的男生撕了作业本上的纸飞快折起来,很快一架架纸飞机从三楼的走廊起飞,在校园里愉快地飞舞。没有人再傻乎乎地埋头学习了,包括最文静的女生,都在走廊上挤成一排,眉飞色舞地追逐着那些昂首高飞的,嘲笑着那些摇摇欲坠快速下落的,评判某某的技术好,指点某某的水平差。不久其他班其他年级的学生只要不在正式上课的,都被吸引出了教室,有兴奋地加入战队伍的,有摩拳擦掌迅速参战的,欢呼声嘘声更是响彻四方。最后的结果是班主任叶宁老师气得脸色铁青,全班集体留堂补自习课,最初的肇事者和贡献飞机质、量超群的几位,奉命灰溜溜地在操场蹶着屁股捡了半天“罪证”,外加一篇声泪俱下认识深刻治病救人的检讨书。

   八、跳绳

  跳绳的花式花样实在是太繁多了:单人跳、双人跳、三人跳、多人跳、轮换单脚跳、交叉条,并脚跳等等。大多都是有一个人掌握绳子,然后其余人钻进同一个绳圈,同步跳跃。这时需要几个参与跳绳的人绝对同心同德,同呼吸才能共命运。还有一种是两个人相向而立,同时挥动手中的绳子,边跳边念着什么口令,然后一长队的人依次从甩动的绳子中间跳过,谁绊到了绳子或出了其它失误的话,就要按顺序换下其中一个甩绳子的人。课间在操场里跳绳的时候,经常不知不觉地混进很多人,等候跳绳的队伍会越来越蜿蜒,甩绳的人很是愤怒却又有点停不下来甩动着的手,只好故意忽快忽慢地甩动手里的绳子。如果正好是某个讨人嫌的男生鬼头鬼脑地想插队,肯定被一帮眼睛雪亮的革命女群众无情地揪出了事。

  大概是小学四年级毕业那个暑假,每天一吃完晚饭我就往楼下坝子里跑,那里已经聚集等候了几个老在一起挑绳的女孩子,有的已经上初中了,有的比我低几个年级。不记得绳子是谁贡献出来的,反正每天都有得跳就行了。人差不多到齐之后我们就推出两个公认的老大,由她们各自招兵买马,分成两队进行比赛。这可能是所有游戏项目里我最拿手的一种,又正在兴头干劲十足,总算有人抢着要我,自己也能不辜负别人的厚爱了。天气真热,汗一次次地湿透衣衫,坝子里坐在小板凳上乘凉的人陆陆续续地回家去了,谁家种的晚香玉散放着浓郁的沉闷的香气,路灯都越发昏暗了,我们才依依不舍道别回家,临走必定相约明天。到家先灌一肚子红茶菌,把风扇开到最大档一阵猛吹,啊,舒服死了!

   九、放风筝

  儿童归来放学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我国有非常古老完整而辉煌的风筝文化,各地有名目繁多的风筝节风筝大赛,民间云集了众多的制作和放风筝高手,吉尼斯世界大全记载了大量风筝史上的骄傲。但我们那时候能看到的放上天的风筝,只有俗称“瓦片儿”的一种,简单、轻便、灵活、容易控制,就是有点丑。那些精灵鬼怪、黑不溜秋的男孩子当宝似的举着的“瓦片儿”,是用几根细细的竹篾搭个“王”字架子,上面拿剩饭粒糊一层大白纸,甚至是张旧报纸,屁股那儿拖了几根同等材质的长辫。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秋高气爽。胡老师卢老师带着我们四(三)班的全体同学,兴高采烈地来到冠山放风筝。”这是我那时留下的一篇作文片断,说真的,放风筝真好玩,写作文真痛苦。我爸用了几个晚上给我做了个漂亮的大蝴蝶,我把它涂得五彩斑斓光彩照人。可它实在是个中看不中用的家伙,根本无法放上天。能够在蓝天白云间自由翱翔的,还是那几个其貌不扬的“瓦片儿”。

   十、变花篮、木头人

  这两个游戏都不需要借助任何的物体和工具,只要有足够的参与者就行了。小学低年级的女生最喜欢在课间的时候,三五成群围个圈,中间留一个当“花芯”,其余的都朝外抬起右小腿,一个压着一个,套成一个紧密的圈,每个人把右手搭在“花心”的肩上,嘴里就开始齐声念口诀:“变、变、变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篮”。念到“坐下、请过来、喝酒、夹菜、噼里啪啦炒白菜”的时候,要做出屁股向下坐板凳、端杯仰脖、拿筷子夹菜到嘴里和“啪啪”拍手掌的动作,最后是“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一圈人就开按顺时针方向单脚跳,跳到“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的时候,就开始另一个重复动作的循环。游戏要求参与者无论适口、手、脚的动作都齐心协力整齐划一步调一致。通常没几个回合下来,就有人体力不支或笑岔气的支撑不住了,有这样一两个动摇军心的很快整个队伍就溃不成军了,花篮顿作鸟兽散。

  “我们都是木头人”是最风靡大江南北人人皆会的游戏。最记得在灯光球场看露天电影的时候,久等电影不开场,或是中途等待跑片,或是片子烧掉了等着放电影的师傅紧急接片的时候,大人们在忙着家长里短,孩子们无法跑到挤得水泄不通的场子外面疯跑瞎玩,只好就近现找一个玩伴,反正谁都基本认识谁。很快,“我们都是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的口诀此起彼伏,笑声、欢呼声、大喊“某某耍赖“的叫声随即热闹起来。直到银幕闪亮,才收拾了夸张的表情手忙脚乱地坐好。

   十一、跳橡皮筋

  这是一个考验身体综合素质的游戏,耐力,协调能力、平衡能力、柔韧性,缺一不可。那些跳橡皮筋跳得好的女孩子,大都体型修长挺拔,站如松形如风,另外相得益彰的是一根乌黑油亮粗细长合适没有伤痕断头的橡皮筋。一般说来,跳橡皮筋需要三个以上的人,两人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把橡皮筋撑开到不松不紧的距离,人手不够的时候就把橡皮筋绑在树干上,一样能跳得开开心心。有把橡皮筋踩在脚底从很低级的阶段跳起的,当然也有虚张声势高举过头顶的。按大众口味分单股跳和双股跳,最多股的是四股的“马兰花”,各有偏好和擅长。双股跳最著名的是“救鸡窝”,单的是“北京的金山上”、“敬爱的毛 ”,等等。跳时可以单人跳,也可以排成前后一队人跳,跳得最好的人通常打头跳第一个,后面的人跟着她的口令步伐依次完成规定动作,谁出错被发现了就“死”了,要停下原地不动,等这一遍所有动作完成后,再由这一队的老大用左脚单独跳一遍整体动作,“死”了几个,老大就要救死扶伤几个,假如老大因公殉职,就由队中幸存者赶紧替上,如已全军覆没,就绷橡皮筋去吧。

  高三复习迎考前,我们基本已经自觉停止一切娱乐休闲活动,老师大概怕我们学成傻子,就硬性规定每天下午四点到五点到操场上活动锻炼一个钟头,文科班的几个女孩子最喜欢跳橡皮筋。其中跳得最好的,当属刘姗萍。看她跳“北京的金山上”,恰道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健若游龙,翩如惊鸿。

   十二、养宠物

  每年开春不久,具体时间我记不得了,身上还穿着毛衣呢,印象中总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暖洋洋的中午,妈妈惊喜地叫我看,上一年产在一张白纸上的蚕籽钻出来一个个黑乎乎像小蚂蚁一样的小虫虫。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非常奇怪怎么成熟的蚕宝宝相差那么大呢。它那么小嘴巴长在哪里呢?它有没有眼睛呀?我饭都没吃就跑到皮化厂后面的田埂上摘了几片桑叶回来。那时桑叶都没有长茂盛,很多才发芽不久,在春风里嫩嫩的柔柔的,我差点都舍不得摘了。妈妈说要把桑叶洗一洗,还要把水擦干净了才给小蚕吃,否则它们会拉肚子,哈哈,真是笑死人了。我一下午的课都听得心不在焉磨皮擦痒,心早飞到蚕宝宝身上了。

  接下来的时间蒋代红可是帮了我的大忙了。每天早上她都给我带一大叠鲜嫩的桑叶,有时吃完晚饭她二姐三姐挑着担子来我们楼上收潲水的时候还会给我带一点更新鲜的。蚕长得可快了,不知不觉地它们就褪尽了黑色,个头也不再像小蚂蚁,不折不扣是蚕宝宝的样子了。我给它们换了新家,从小针剂盒子搬到一个以前放黑胶唱片的大盒子里,我妈的越剧《红楼梦》和《祥林嫂》被扒拉在一边。

  蚕宝宝长得更大一点的时候我的兴趣已经不像刚开始的时候那么浓厚了,小女孩子都是那样的啦,喜新厌旧,朝秦暮楚。我的最新兴趣是用各种细细的色彩鲜艳的塑料绳编织金鱼,每天放学后孜孜不倦埋头苦练,将那几圈塑料做好了拆、拆好了做,金红色的、草绿色的、粉紫色的,争奇斗艳地堆满了我的枕边床头。维持蚕宝宝生计的光荣任务就算是转交给我妈了。蚕宝宝又换新家了,它们搬到一个新买来的,还青青绿绿散发着竹子清香的大匾里。夜深人静的时候,能听到它们吃桑叶的声音,“沙、沙、沙”,很有耐心很贪吃很满足。白白胖胖的真好玩,我拿起一只放在我的胳臂上,它傻头傻脑地往上爬,凉凉的,痒得我发笑。

  蚕长到要吐丝作茧的时候,身子已经白得透明发亮了,似乎里面汪着满满的都是水,又隐隐透着绿色,好像是它长期下去的桑叶的汁液慢慢浸透了皮肤。最后几天他们的食欲基本没有了,行动非常缓慢呆滞,我妈妈准备了一些稻草秸,竖放在一个背兜里,把蚕也统统移过去了。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家,妈妈指给我看,大部分蚕已经把自己严严实实藏在吐出来的丝茧里,挂在那些稻草秸上。还有几个动作慢的,却还是慢条斯理有条不紊地做着最后的收尾,我很想伸手去摸摸那些正从嘴里吐出来的丝,可又深怕自己呼吸重了都会将它吹断,硬是将这好奇的心思咽回了肚里。

  妈妈把那些蚕茧很珍惜地收起来放好,她说蚕的一辈子,有很舒服的时候,也有很辛苦的时候,就像人一样。养蚕让她想起她的江南她的家乡,还有她逝去很久的童年。我妈极少那么严肃煽情地跟我说话。

  长大以后我是一个典型的乐天派,而我曾经是一个异常孤僻的孩子。很长一段时间,家人都为我无缘无故地发脾气和哭泣的古怪行为深深地操心忧虑。我身边从没有兄弟姐妹跟我一起成长,没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样隔代的亲近和抚爱。所以一直以来我的父母支持我出去找同学玩或是养一些小动物。我还养过一些“宠物”,像一只叫“小黄”的漂亮母鸡,我喜欢把她抱到家属区和皮化厂相交接的那块草地上,让她在那儿找小虫啄草籽和别的孩子抱来的鸡们吵嘴打架,她是个很乖巧的好脾气的小东西,一见我走近,就会耷拉下翅膀伏低身子等候我,我舍不得抓她的翅膀怕她会疼总是轻轻地抱在怀里,妈妈说很脏可我一点不觉得。还有一只小白兔,他是那样温顺和干净,只吃我给他洗过的白菜萝卜和青草,会在笼子的角落里排泄,美丽的眼睛总是安静地专注地注视着我。还有一只小蝌蚪,我把他从长江边的石臼里带回家,养在一个大肚子空玻璃瓶里,我每天给他换水,从三观鱼塘里捞了根水草跟他作伴,异想天开放了几颗饭粒想喂他吃被我父母看见笑死了。还有一只小螃蟹,他可是个无法无天的家伙,一次次地从脸盆里爬出来。有一次我午睡起来以后再也找不到他了,我趴在几张床底下柜子桌子底下仔仔细细地搜过了,不见他的踪影,大概追求他的自由和光明去了。

  我怀念所有与我一起长大的伙伴们!我怀念所有开心的游戏时光!我怀念所有精灵般可爱的“小宠物”们!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