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回答:
编结工艺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浙江余姚河 姆渡文化遗址曾出土过上百件華席残片,堪称中国目前发 现的最早的编织物,距今已有七千多年。这批苇席残片虽 已腐烂,仍可看出编法为二经二纬,经纬分明,结构紧密, 纹理均匀简洁。浙江吴兴钱山漾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 土过竹编的篓、篮、簸箕、谷箩、竹席以及渔业、蚕业和 农业的用具达二百多件。
这些竹编的技法和纹理比较丰富, 有人字、菱形格、梅花眼、十字等多种。采用“辫子口”技法来处理竹编的边缘,既有固定保护作用又能产生对比的美感,颇具设计匠心。北方陕西一带仰韶文化陶器的器 底,留下了当时的编结物的印痕,所见到的编结方式有斜 纹、缠结、绞结、棋盘格和间格等。
这些珍贵遗物表明, 编结工艺的基本传统和许多技法,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初步奠定。战国秦汉时期,中国编结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从湖北江陵战国楚墓出土的一批竹编器物来看,无论采用 人字、方格十字、长方或矩纹,还是运用六角形空花、八 角形空花或是盘缠编织法,技艺都非常精湛,图案也非常 美观。
江陵沙壕一号墓出土的一件竹席,系用漆成红黑两 色的蔑片编结而成。其花纹组织严谨规整、色彩对比鲜明 强烈;横平竖直的空间分割和米字形适合纹,处理得十分 贴切自然,具有很强的装饰感,可谓战国的竹编珍品。湖 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筍、篓、熏罩、席等物品, 显示了汉代竹编的高超技艺。
除大量的竹编外,该墓还出 土有草编的席子,纹理颇为精美。据史书记载,草、柳、麦秸等材料的编结工艺在北方 地区已很普遍,南方的福建、广东等地区则以藤编最为发 达。新疆境内出土的柳编长方盆,反映了当时的编结水平。由于材料的关系,历史上的编结物不易保存下来,加 上文献记载也不多,因此难以了解每个时代的具体情况。
但可以肯定,唐代以来,生活用品的编结日趋发达和繁荣,生产规模、种类品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都不同程度地超越了以往。而且,在历史传承的深厚基础上,逐渐形成 了一些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专业产地和地方特产。如宋代闻 名全国的编结特产就有扬州莞席、常州龙凤细席、广州藤 席、贺州龙凤花纹簟、虔州竹梳箱、福州和泉州白藤箱、 新州藤帽、象州和宾州藤器、温州竹丝灯、苏州席、袁州 竹鞋等等。
各地这些优秀的民间编结品,倾注着广大工匠 的智慧和才艺,实用而美观,以致长期被统治阶层充为 贡品。20世纪中国传统编结工艺的格局,包括技艺和品类, 在明清时期业已奠定。竹、藤、棕、革、麻、柳、葵等材 料,都物尽其用地汇进明清编结工艺大潮。精致化的发展 趋向,在明清编结物上有明显的表现。
0条大神的评论